念佛回家网

弘扬善导大师净土思想,介绍纯粹净土宗念佛法门 huijia18.com

通过经文祖语一览无遗地照出自己是罪恶凡夫,唯有仰靠弥陀救度


五浊恶世的末法众生,到底是怎样的心性,怎样的根机?自己面貌的美丑净秽,必须要靠镜子照才知道。镜子一照,美丑净秽一目了然。自己的心性是善是 恶,根机是利是钝,有自力还是无自力,若不靠经文及祖师的法语为镜,便无所知。在此举出十一段经文祖语为法镜,在此法镜之前,便能看清楚自己是何种面目, 从而觉知原来自己无力,需要全靠弥陀慈悲愿力(佛力、他力)的救度,而专一地称念弥陀万德洪名。

一、《地藏经》说:

南阎浮提众生,举止动念,无不是业,无不是罪。

何况恣情杀害、窃盗、邪淫、妄语,百千罪状。

二、《净度菩萨经》说:

一人一日中,八亿四千念,念念中所做,皆是三涂业。

三、《悲华经》卷六说:

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,所谓众生厚重烦恼。

专行恶业,如是众生,诸佛世界,所不容受。

如是众生,断诸善根,离善知识,常怀瞋恚,皆悉充满娑婆世界;悉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摈弃,以重业故。

四、《大集日藏经》卷二说:

释迦牟尼佛,本所誓愿:若有众生,造作五逆、谤方等经、毁呰圣人、犯波罗夷,如是之人,清净佛刹,所不容者,皆生我国,我当教化。以是因缘,诸恶众生,悉集其国。

五、道安大师临终之前说:

自惟罪深,讵可度脱?

六、昙鸾大师《赞阿弥陀佛偈》说:

我从无始循三界,为虚妄轮所回转;

一念一时所造业,足系六道滞三涂。

七、道绰大师《安乐集》说:

若据大乘,真如实相、第一义空,曾未措心。

若论小乘,修入见谛、修道,乃至那含、罗汉,断五下,除五上,无问道俗,未有其分。

纵有人天果报,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,然持得者甚稀。

若论起恶造罪,何异暴风雨。

八、善导大师《往生礼赞》及《观经疏》也说:

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,善根薄少,流转三界,不出火宅。

决定深信: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,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,无有出离之缘。

九、法然上人说:

然我此身,于戒行不持一戒,于禅定一不得之,于智慧不得断惑证果之正智……

悲哉悲哉!为何为何?爰如予者,已非戒定慧三学之器,此三学外有相应我心之法门耶?有堪能此身之修行耶?

我是无智之身也,我是破戒之身也。

虽然,依弥陀本愿,口称念佛之力,可遂决定往生也。

十、印光大师说:

光一介庸僧,但只知学愚夫愚妇之专念佛名。

光粥饭庸僧,于禅于教,皆未从事,唯依念佛,以为依归。

光粥饭僧耳,于宗于教,皆无所知。唯自谅陋劣,专以净土为事。

光宿业深重,虽则五十余年虚预僧伦,一切诸法,皆无所知。虽常念佛,以业重故,其心与佛,未尝相应。然信佛无虚愿,当不弃我,故其志愿,任谁莫转。

今老矣,除持名外,无一法应学。以死期将至,恐所学愈多,心识愈难淳净,或致与佛感应不交;则一不往生,永劫流转,岂不大可哀哉!

十一、弘一大师说:

出家以后二十年之中,一天比一天堕落,身体虽然不是禽兽,而心则与禽兽差不多。

我自从出家以后,恶念一天比一天增加,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,一直到现在,可以说是醇乎其醇的一个埋头造恶的人。

啊!再过一个多月,我的年纪要到六十了。像我出家以来,既然是无惭无愧,埋头造恶,所以到现在所做的事,大半支离破碎不能圆满。

《地藏经》所说“举止动念,无不是业,无不是罪”,正是娑婆众生的真实写照,也正如《悲华经》所说“厚重烦恼,常怀瞋恚,皆悉充满娑婆世界”“悉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摈弃,以重业故”,亦如《大集日藏经》所说“诸恶众生,悉集其国(娑婆世界)”。

“举止动念”,“举”就是动,“止”就是静。人每日行为,不是动就是静,而动静之间所起念头何止成千上万?《安般经》说:“弹指之间,心九百六十 转。”《仁王经》说:“一念中有九十刹那,一刹那经九百生灭。”《菩萨处胎经》说:“拍手弹指之顷,三十二亿百千念,念念成形,形形皆有识,识念极微 细。”

“举止动念,无不是业,无不是罪”:人之举止动静,所作一切,不出身口意三业。而身口二业,都由意业所主导。三业之本,以心为源,命终之时,也是意 业之心识接受果报。动念若善,就有无量的善果报;动念若恶,就有无量的恶果报。然而娑婆众生烦恼厚重,常怀贪瞋,因此,检点自心,于二六时中,大约起恶念 时多,起善念时少。故《八大人觉经》说“心是恶源,形为罪薮”。“心”指意业,“形”指身口二业,由意业的思维带动身口二业而付出行动。所以,心不正则百 罪生。贪瞋痴等,都是心所犯的罪。心念既然恶多,身口自然善少,故说“举止动念,无不是业,无不是罪”。

“杀害、窃盗、邪淫、妄语,百千罪状”:人之心中,由于烦恼厚重之故,微细之恶念多如恒河之沙,善念则少如麟角。所以二六时中,举止动念,恶多于 善,罪多于福,何况放纵此心,任意造作身口意三业。“杀害、窃盗、邪淫”是身三恶业,“妄语”则包含口四恶业。所谓“百千罪状”,就身之杀业轻重,大概分 为上中下,细分则无量;乃至意业之贪瞋痴,也分为上中下,细分则不胜枚举,所以总说“百千罪状”。不论轻重,受报之时纤毫不爽,故《地藏经》亦言“莫轻小 恶,以为无罪,死后有报,纤毫受之”。

由于娑婆众生烦恼厚重,常怀贪瞋,因此念念结罪,所以《净度菩萨经》说“一人一日中,八亿四千念,念念中所作,皆是三涂业”。

以我们来讲,可说生生世世所累积的三业行为都是在造罪造业,没有脱出六道轮回的力量,只有日益累积、加剧轮回的业力而已。所以,善导大师说我们是 “常没常流转”的众生,“旷劫以来,无有出离之缘”。简要而言,我们若不念弥陀,必将堕落地狱,因为谁敢说他生生世世都能拥有人身、遇到佛法、不会堕落三 恶道?

我们都有无明,都有贪瞋痴。在无明、贪瞋痴没有降伏的情况下,我们的起心动念都是从贪瞋痴延伸出来的。既然这样的话,再怎么行善积德,都还是有无明、有贪瞋痴掺杂在里面。因此,昙鸾大师在《往生论注》就说:

凡夫人天诸善,人天果报,若因若果,皆是颠倒,皆是虚伪,是故名不实功德。

“人天诸善”即是五戒十善,五戒为人,十善生天。然而五戒十善仍是有漏,所以为人或生天,还在轮回。既在轮回,就会堕落。

故佛于《涅槃经》说:

虽复得受梵天之身,乃至非想非非想天,命终还堕三恶道中。

又于《正法念处经》说:

无始生死中,业网覆世界。从天生地狱,从地狱生天。

五戒十善还是不离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,何况成就五戒十善并不容易,所以出离轮回更不可能。

故善导大师于《法事赞》说:

人天少善尚难辨,何况无为证六通。

又于《般舟赞》说:

万劫修功实难续,一时烦恼百千间;

若待娑婆证法忍,六道恒沙劫未期。

尤其是我们这些出生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,贪瞋痴三毒很强盛,烦恼业障很深重,善心微微,而造恶却如狂风暴雨那么强烈。

我们不用去寻找书本上的其他批注,也不必问别人,我们问问自己——自己是什么东西!

道安大师说他自己:“自惟罪深,讵可度脱?”

昙鸾大师说他自己:“一念一时所造业,足系六道滞三涂。”

道绰大师说他自己:“大乘曾未措心,小乘未有其分,五戒十善甚稀,造罪暴风雨。”

善导大师说他自己:“是罪恶生死凡夫,无有出离之缘。”

法然上人说他自己:“非三学之器,是无智破戒之身。”

印光大师说他自己:“唯自谅陋劣,专以净土为事。”

弘一大师说他自己:“心与禽兽差不多,无惭无愧,埋头造恶。”

这七位大师都是数一数二的高僧,其中五位是净土宗的祖师,尤其善导大师与法然上人,一个是中国净土宗的开宗祖师,一个是日本净土宗的开宗祖师;此 外,道安大师是当时鼎鼎有名的一代佛教大师,而弘一大师是近代律宗祖师,并且一生念佛。他们这样赤裸裸、毫无覆藏、不畏后人讥诮的告白,是卑以自牧的修养 之词,还是诚实无欺的发露忏悔?若与前面《地藏经》《净度菩萨经》《悲华经》《大集日藏经》对照,则七位大师乃是诚实无欺的发露忏悔,也是善导大师所说 “机法两种深信”之中的“机深信”。

越是努力修行的人,越是看到自己的罪恶。唯有深智博览、切实修行、严格微细检视自心,才能观察到内心深处盘踞着坚固厚重的无明痴爱、贪瞋烦恼、分别执著与微细快速的心识。若是一般修行人,不但看不到自己的罪恶,还误以为自己心能清净,甚至已证果位。

《观经》说:

若有众生,愿生彼国者,发三种心,即便往生。何等为三?

一者至诚心,二者深心,三者回向发愿心。具三心者,必生彼国。

修行人最重至诚心,亦即真实之心、不虚假之心。不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,也不论修圣道门还是净土门,诚实心都不可或缺,而且摆在第一位。

如儒家说:

诚于中,形于外。

诚者,物之终始,不诚无物。是故,君子诚之为贵。

有这至诚心,便有发露忏悔之相,所谓“诚于中,形于外”。否则即是虚假、欺诈,即是欺佛、欺自、欺人。如《宝女所问经》说“菩萨有三法常怀至诚。何 谓为三?未曾欺佛,不自欺身,亦不欺诳一切众生”,亦如《须摩提经》说“于善友所,不覆诸恶。己罪不藏于善友”,又如《阿阇世王经》说“至诚无异,所以者 何?不覆藏作罪故”。因此,上述七位大师的忏悔告白,正是“至诚无异,不覆藏作罪故”。

《大经》第十八愿之三心,“至心”摆在第一位,“三辈文”也说“以至诚心,愿生其国”,《观经》下品下生也说“至心令声不绝,具足十念”,《大经》之“至心”与“至诚心”,《观经》之“至诚心”与“至心”,意义都一样,内涵无有不同。

善导大师《观经疏?散善义》解释“至诚心”为“真实心”而说:

身口意业,所修解行,必须真实心中作。

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,内怀虚假;

贪瞋邪伪,奸诈百端,恶性难侵,事同蛇蝎。

虽起三业,名为杂毒之善,亦名虚假之行,不名真实业也。

……

不简内外明暗,皆须真实。故名“至诚心”。

强调修行人对自己所修之解与行必须真实,要心行一致、内外相符,不可表里不一、口是心非。

然而严格审视自己的身口意三业,方知自己并非贤善精进之人,反而如《地藏经》所说“举止动念,无不是业,无不是罪”。圣道门三学、六度、万行等自力 难行之解行,与自己根性完全不一致、不相应、不能行。圣道门之解行,难解难行,而且自己既无真实自利之心,也无真实利他之心。能够真实自利与利他的,只有 一切诸佛,尤其是“十方众生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”的阿弥陀佛。

因此,诚实无欺地发露忏悔自身是个罪恶生死凡夫,无力出离轮回,而深心深信地完全接受弥陀救度,专称弥陀佛名,回向发愿,愿生弥陀净土。这种心路历程与诚实无欺的发露忏悔,亦正符合《观经》所强调的净土三心——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。

意即真实地承认自己不是贤善精进之机,而是罪恶生死凡夫,具足烦恼,善根薄少,流转三界,不出火宅,因而信受弥陀救度,专称弥陀佛名(深心),愿生弥陀净土(回向发愿心)。

圣道门的解行,凡夫之三业做不到;既然做不到,而外表却依然显现修圣道门之相,此即是心行不一、内外不符,这便是虚假,不是真实,即是大师所说“外现贤善精进之相,内怀虚假”。

净土门的解行,凡夫之三业做得到;既然做得到,凡夫修净土门,显现修净土门之相,即是解行相应,内外相符,这便是真实,不是虚假,即是大师所说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,内怀虚假”故。

理解善导大师所述至诚心的解释文,便可知至诚心是以深心、回向发愿心为体,亦即至诚心的内容就是信受救度、专称佛名、愿生净土的机法两种深信的深心以及回向发愿心。

而发露忏悔自己的罪障业障,在善导大师五部九卷之中屡屡出现。五部九卷之中,“行仪分”之四部五卷,充满了对自己罪障的深刻忏悔心、惭愧心。《观念 法门》一方面开示观佛三昧、念佛三昧的实践法,一方面又举出对罪障的严格忏悔。《法事赞》一方面诵念《阿弥陀经》,一方面反复地对各自的罪障进行惭谢、惭 愧、发露忏悔。《往生礼赞》主要是对阿弥陀佛的礼赞,同时也将一日分为六时,各以赞偈发露至心忏悔、归命忏悔,最后之日中礼赞更以广忏悔文作为结束。《般 舟赞》则以“敬白一切往生知识等,大须惭愧”为始,而以“行者等,努力努力,勤而行之,常怀惭愧,仰谢佛恩:应知”为终,一部始终,可说以忏悔贯串。而 “解义分”之《观经疏》,一方面开展楷定古今之《观经》释义,一方面无论就文面或就内涵,也都流露出对罪恶的自觉与严格的忏悔,如前所述大师对至诚心的解 释,举出“贪瞋邪伪”等文,可以看出严格忏悔之心的发露。可说善导大师正是个恒忏悔之人。

佛法就像一面镜子——我们在镜子面前才知道自己容貌的美丑。如果到了镜子面前,没有发现自己的美丑,就等于没有照到镜子。同样,我们通过学习佛法,才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不是清净、贤善、精进,而是具足烦恼、污秽、罪恶、懈怠。

学佛而不了解自己原来是罪恶生死凡夫,那就是没有以佛法印心,没有用佛法这面镜子来观照自己。

由上述所举十一段经文祖语的法镜,原形毕露、一览无遗地照出自己的本来面目是罪恶之人,不是贤善之人;虽也是有心修行,却是无力解脱之人。

唯有这种对自己的绝望,对自己罪恶的忏悔心,才会自然地生起对弥陀救度的深心与对弥陀净土的回向发愿心。

——摘自 慧净法师 《无条件的救度》


上一篇:法义文摘:全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必须“念弥陀专复专”

下一篇:烦恼凡夫、罪恶凡夫,正是阿弥陀佛发愿所要救度的主要对象

推荐阅读:念佛实用仪轨(简化版)——实际运用方法汇总

随喜功德,赞助网站

(微信捐助二维码)
微信号:foyou188




(支付宝捐助二维码)
支付宝:18824665059

Copyright 回家网 www.huijia18.com,粤ICP备2021058021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