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佛回家网

弘扬善导大师净土思想,介绍纯粹净土宗念佛法门 huijia18.com

【净宗文摘】人生无常,不是为了传宗接代,而是为了了脱生死


有句话说: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,但对修行人、念佛人来讲,则应是“每逢佳节倍感无常”。


欢聚团圆的大年夜已经在大前天晚上过去了,大年初一最为欢乐的时光已在昨天过去了;大年初二是回娘家省亲,母女团聚的日子,有的用过了午餐,就提起行囊回到原来的地方去了,即使难得在家里母女团聚,欢喜地过春节,也只不过两三天、三四天,就又要说一声再见。所谓“天下无不散的筵席,世上无不离的亲人”,再怎么样的繁华,最后还是回到寂静,再怎么样的绚烂,最后还是回归平常。


繁华、热闹、感动、踊跃是一时的,最后还是觉得平凡、平淡、平实才是最能长久的,也就是“平常”。


有无常观的人,就会追求永恒;有罪恶观的人(也就是真实知道自己面貌的人),就会寻求救度。所以我们对于无常及本质──“罪恶”的事实必须要实际地去体会、理解。一个修行人,真有无常观、罪恶观的体会与感触,当他获得了弥陀的救度(救度观)之后,他的念佛一定是主动的、恒常的、专一的,而且必定像净土宗特色所讲的,是“平生业成,现生不退”的。


如果从小就有深刻无常感,这样的人可说是有善根,甚至是过去世就已经学过佛了。以我个人为例,我小时候对无常就有很深的感受,从唯识学等流因、等流果来看,可见我过去世也是学过佛的。怎么讲呢?我国小毕业之后就没有考初中,因为我小时候很愚钝,不会读书,成绩往往是倒数一、二名,根本没有资格考初中,但也正因为这样,让我有机会去读私塾,接受古代的传统教学。那时候从《三字经》《人生必读》《昔时贤文》《千字文》《孝经》《四书》《幼学琼林》《古文观止》,一系列读下来。


由《人生必读》这个书名,就可知里面的内容是生而为人非读不可的,不读就不能明理,就难以好好地为人处事。《人生必读》里面就有几句话,能让人体会无常观,乃至提升因果观念。如:


父母恩深终须别,夫妻恩爱也分离,
人生似鸟同林宿,大限来时各自飞。


这几句话文字很浅白,意义也很容易理解。父母、夫妻、儿女、兄弟,这么恩爱的家人都不能够永远在一起,有一天一定必须分别、离开,一看就非常地令人伤感。又说:


无不破之家,无不败之国。

又说:

送君千里,终须一别。


这些文句虽然很浅显,小时候读诵吟咏的时候就感觉很合乎真实的人生,因为一个事实──有一天,我的祖父会死,我的祖母会死,我的父亲会死,我的母亲会死,我也会死;如果有儿女的话,儿女、孙子、曾孙、玄孙都会死。所以长大后接触佛学,就非常地肯定与相应,直觉佛法所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理,因此机缘来时就现出家相,走上出家修行的道路。人都会死,但要如何死得其所,死而复生?要如何离开生、离开死,获得永远常住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
《人生必读》又有两句话说:


坏事劝人休莫做,举头三尺有神明。


小的时候读到这两句,心就有警惕,知道不可以做坏事,头上是有神明的。由于这两句话的警醒,对自己的行为就会加以注意,所想的、所讲的、所做的,到底是不是坏事?如果是坏事的话,神明是会责备的,阎罗王是会审判刑罚的。可是再怎样地约束身心,再怎样地励志想行善、想行好,可是细细地、寂静地反观自省,深刻觉得人心的本质其实是恶的。


人在年纪还小的时候,心灵单纯,对于无常比较会有敏锐的感触,长大之后,这颗心被五欲所蒙蔽,为了谋职、为了结婚、为了创业、为了应酬,对无常的感触慢慢变成钝化,不敏锐了。


唐朝时代有位悟达国师,《三昧水忏》就是他作的。他十世都生为高僧,小时候对无常的感受就很深刻,他有一首诗说:


花开满树红,花落万枝空;唯余一朵在,明日定随风。


春天日暖,百花齐放,可是到了秋冬“花落万枝空”,即使还有一朵没有掉落,但总有一天会掉落的,不可能永远不掉,所以说“明日定随风”,这是悟达国师小的时候所作的,可见他无常观的深厚。

日本有一首和歌与悟达国师这一首偈子相似,他说:

散る桜 残る桜も 散る桜

樱花的花期只有十五天,一年中的其他三百五十天都是无花的枯萎期,显得很丑陋,最后春天暖气、阳气旺的时候,它就会开始开花,但顶多也是半个月左右。半个月之后就会凋零、快速坠落,所以说:“散る桜 残る桜も 散る桜”即使还有一朵、几朵还没有掉落,但终将还是会掉落的。

上次有讲到四种马,其中第一种良马是见鞭影就知道要跑。同样的,无常观深厚的人看到花开、花落,就晓得人生是无常的。既然世间是无常,那什么是“常”?什么是“永恒”?进一步就会去追求宇宙人生的哲理,所谓“生从何来?死往何去?”人生真实的面貌是什么?人生的目的、人生的价值、生活的意义是什么?他就会去思维这些道理。


人生不是为了传宗接代,而是为了了脱生死。也就是说,生存不是为了创业上班,不是为了结婚生子,不是为了应酬,不是为了观光,不是为了喜乐;生存有生存的终极目的,就是解脱生死轮回其他的只不过是生存之中随缘所需的;但这一些其实我们都没有缺少,我们缺少的就是弥陀的救度。因为只有弥陀的救度才能达成人生的目的,获得解脱。人都有佛性,都能成佛,只有成佛才能离开生死轮回,获得永恒、自在与安乐,但以我们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达成的。(明天继续下一节内容“念佛的方法和要领”)


继续:阅读更多文摘 或 到学佛有问必答提问


敬请常念:南(ná)无(mó)阿弥陀佛


上一篇:【净宗文摘】以音乐娱乐、漫不经心的念佛也有效果

下一篇:【净宗语录】净土法门分为两种:纯粹和不纯粹

推荐阅读:念佛实用仪轨(简化版)——实际运用方法汇总

随喜功德,赞助网站

(微信捐助二维码)
微信号:foyou188




(支付宝捐助二维码)
支付宝:18824665059

Copyright 回家网 www.huijia18.com,粤ICP备2021058021号-1